“心桥计划”不仅意味着桥爱慈善基金会开始转型,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援助,也是一次构建科学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尝试
2018年6月,以家庭结构治疗为特色的“心桥亲子历奇营”在京举办。
“这些快乐的国外旅行经历再也没有了,那些地方都是我儿子活着的时候带我去的。”一位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分享几年前和儿子一起乘坐邮轮环游欧洲的经历,掉下了眼泪。
“我老伴和孩子都在世,但我每天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区小公园发呆。家里冷清,老伴耳聋,孩子只有周末时才会过来看看,我也就和保姆说说话。”另一位老人说完,偌大的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
15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倾吐着各自的孤独与寂寞,并为一位百岁高龄的“老闺蜜”点燃了生日蜡烛。
她们来自北京团结湖中路北社区,因为“心桥计划”社区心理坊主办的一场名为“好姐们生日会”的活动,得以相聚。
“心桥计划”是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桥爱)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妇基会)共同推出的一项专注于女性与儿童心理健康援助的全国性公益项目,7月在京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为期5年,目前已在北京、黑龙江、四川、陕西4地建设了9个社区心理坊,在12所学校开设了心理课堂。
“心桥计划”是当前国内比较少见的规模化心理领域公益项目,桥爱创始人田甜表示,“心桥计划”不仅意味着桥爱开始转型,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援助,也是一次构建科学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尝试。
“落地”社区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核桃园社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总户数2000余户,总人口数超过6000。67岁的老人吕秀荣退休前曾担任核桃园社区的管理工作,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
“女性4200多人,青少年4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24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390多人。”
每周一,在社区的活动室,老人们聚在一起,在“心桥计划”核桃园社区心理工作坊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手工编织“中国结”饰品,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分享家长里短的琐碎故事,“时光一下子变得不再那么难熬”。
退休后生活寂寞,兼之空巢、失能、独居而导致老年人情感孤寂、郁郁寡欢,不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出现悲哀、焦虑等消极情绪。据调查,六到七成的小区居民表示社区没有心理健康服务。
2018年5月,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心桥计划”北京项目示范点最终选定朝阳区呼家楼街道的核桃园社区、团结湖街道的团结湖中路北社区与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的福祥社区和交东社区,设立社区心理工作坊,聚焦中老年女性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社交生活原本就狭窄,自己闷着只会越来越自闭,很容易抑郁,出门就能有释放的渠道。大伙儿说说笑笑,做个伴,挺好。”李阿姨告诉《中国慈善家》,社区心理坊的活动每期自己都来,“开朗了不少”。 老伴刚刚去世那阵子,她每天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时间。”
在社区,“心桥计划”通过建设社区心理坊,为居民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心灵互助小组活动、社区心理健康主题沙龙等多元化主题活动,及时帮助社区居民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问题;同时,也不断尝试将以音乐、绘画、舞蹈等为主题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手段应用到社区活动当中。
“4个省市的9个社区心理工作坊示范点,服务人群各有侧重。黑龙江为老牌工业基地,那边的工作坊服务群体侧重于失业下岗的女性;四川雅安芦山的项目直接扎根到农村,由于经历了两次地震,当地民众对于心理服务的认知度、接纳度和信任度较高,且当地留守儿童较多,因此心理援助一直在持续;陕西的工作坊设在两个县的城郊结合部,那边进城务工或外地流动的人口比较多,重心则在留守妇女和流动儿童;北京项目之所以重点关注中老年女性与学龄儿童,是因为首都的职场青年女性大多有自己的职场生活,心理疏通渠道多,儿童方面则存在一些隔代抚养的问题,开展一些学龄期儿童的活动,一方面会让他们有比较好的成长环境,另外一方面也减轻隔代养育者的心理压力。”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社工学会副会长史柏年告诉《中国慈善家》。
史柏年为“心桥计划”社区心理坊建设与运营的执行负责人,其所在团队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经过几轮社会公开竞标与专家评标,最终被确定为“心桥计划”社区心理坊的执行方。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0/0909/537.html
上一篇: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投稿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辑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版面费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