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Web2.0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设计与实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1 16: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大学生群体承担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1],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但仍

0 引言

大学生群体承担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1],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但仍存在因观念滞后导致心理咨询不被学生认同、咨询对象不能连续跟踪等问题,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尤为紧迫。网络共建共享资源已成趋势,无线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傅荣[2]、魏荣等[3]认为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手段;李强[4]从问题意识角度认为网络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构建。姜巧玲[5]提出 “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李莉[6]从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提出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王佳利[7]以积极心理学为主,从工作队伍、教育阵地和互助体系等角度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陈新星[8]、何炎芬[9]、乔海英等[10]将新媒体运用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

(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发。赵文丽[11]、赵新跃等[12]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而心理健康网站开发相关文献较少,网站设计和开发缺乏应用研究。本文采用软件工程方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存在的问题

现今高校已普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具,构建了以校园网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和网络咨询的平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体系分布不全面。大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多数网站的内容集中于学生的学习、人际及恋爱3方面,而专业规划、生活、情绪管理等方面很少甚至没有涉及,且多以理论性知识展示为主[11],缺乏案例分析,难以吸引学生。

(2) 评测系统不规范。少数网站能提供标准化心理量表,但多数网站的心理测验题为网络转载的趣味测试,本身缺乏科学性,可能误导学生[13]。

(3) 交互系统不完善。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为静态网站,缺乏与学生互动。即使设有留言板功能,使用率不高;且交互手段单一[14],学生只能通过文字与教师交流,难以有效表达内心真实想法。

杨文登[15]提出整合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创建本土化研究证据数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基于该理念,本文设计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网站数据挖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利用推送技术为大学生量身定制“心理健康食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2 Web 2.0技术

传统的Web技术以网站为中心,面向用户呈广播式展示网页内容,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与网站无交互;而Web2.0技术能以自主服务模式为主,注重网站服务的自主性和内容建设参与性[16]。Reilly[17]最早对Web2.0进行定义,认为Web以用户为中心覆盖整个网络,以数据为核心、借助群体智慧的设计,运用轻量级编程模式的系统开发平台,能实现富用户体验,软件可借助多设备运行并不断改进。简而言之,Web2.0是一种能够根据用户行为习惯生成内容的互联网。本文通过Web 2.0技术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角度、多途径引导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3 基于Web2.0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功能模块设计

现代大学生看似独立却又渴望与人交流,他们好奇心强、接收新生事物快,但遇到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途径,所以平台立足于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人际、情感、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其建立原则包括专业性和凝聚性。专业性原则旨在为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站呈现方式凝聚多种技术,符合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理论性和趣味性结合,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多元交流,注重保护隐私,打消学生咨询顾虑;丰富资源与新兴技术,增强网站的吸引力。结合Web 2.0的特点,网站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网站功能模块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0/1221/713.html

上一篇:茶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下一篇:学校对流动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