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心理健康和教师职业效能感均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不仅对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据樊洁、宗岚[1]提供的数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辽宁省14 个城市的168 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 名教师为对象调查,结果显示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这告诉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
职业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职业领域的运用。自20 世纪90年代自我效能理论引入我国教育领域,教师职业效能感的研究就引起广泛关注。Bandura 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中起主要作用,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2]。研究者们根据这一概念也不断提出职业效能感的概念。如纽曼和史密斯提出“职业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是否能够引起学生成功学习和个人满足的一种知觉”;俞国良和罗晓路[3]认为“职业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陈植乔[4]把高校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定义为:在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对自己成功完成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的能力信念。
那么,中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状况如何,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对提高中学教师职业效能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广东省中山市中学教师为被试,探讨中学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中学教师职业效能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中山市1374 名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师进行正式测试,共发放问卷1374份,收回有效问卷1250 份,其中初中教师600 人,高中教师650 人,男教师588 人,女教师662 人,城区教师437 人,镇区教师813 人。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两份问卷进行调查。
1.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问卷),由Derogatis 编制,王征宇修订[5]。该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等优点。量表采用等级计分制。
2.自编“中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共41 道题目。测试教师按照问题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评分采用4 点量表。如认为该项目“完全不符合”则选1 分,认为该项目“完全符合”则选4 分。为避免系统误差,量表有部分条目是采用反向计分,待数据处理时再重新编码。问卷的α 系数为0.9183,各因素层面的Cronbach’s α 系数均在0.8 左右,表明此问卷的信度良好。所有项目与所属因素的相关系数均在0.155~0.898 之间,p=0.000,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在0.312~0.616 之间,p=0.000,说明41 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可以保证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各分量表的分数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较高0.595~0.750,达到显著水平。
(三)统计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 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教师职业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中学教师职业效能感整体情况良好。表1 显示中学教师职业效能感平均分达到113.91,也就是说,在41 道项目中,每道题的均分达到2.78,在4 等级计分中属“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等级之间,总体情况良好。各维度每一项目均分自高到低依次是人际交往、职业能力、角色认同、职业状况、同事认可、过往经验、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以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评定高职业效能感、中职业效能感、低职业效能感的标准,从表2 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效能感是最高的,高效能感与中效能感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0%以上,而社会支持的效能感最低,低效能感的人数达到21.1%,从效能感总分上看高效能感与中效能感的人数达到60.9%,低效能感人数达到了39.1%。
(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的1250 位教师在SCL-90 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 个因子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很显著(p<0.001),见表2。这些都说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普通人群。如果SCL-90 因子分达到2 分或2分以上,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到中度或超过中度水平,说明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果以9 个因子中任一项等于或超过2 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那么检出率达到49.4%。其中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强迫症状、抑郁、躯体化、敌对、人际敏感、偏执、焦虑、精神病性、恐怖。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1/0211/797.html
上一篇:护理学专业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及医学干预方式研
下一篇:疫情之下的学生家长心理健康促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投稿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辑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版面费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