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家庭关系与孩子性格形成的关系调查研究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3 12:5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调查原因 和睦家庭环境成长的人无法理解并且想象出破裂家庭中成长的人的世界。童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影响着人格、性格的养成。童年经历过的伤害会影响人

一、调查原因

和睦家庭环境成长的人无法理解并且想象出破裂家庭中成长的人的世界。童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影响着人格、性格的养成。童年经历过的伤害会影响人很久,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愈合。2016 年开始,笔者进入佳木斯市第七中学工作。在长期和学生的相处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佳,而且自卑,对任何事都不积极。为了解学生的性格与家庭关系的联系,笔者特做如下调查分析,挖掘这部分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并试图找到解决办法。

调查对象:2016 届高一学生。

调查时间:2016 年 9 月~2017 年 9 月。

调查内容:学生家庭关系情况。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笔者组织高一年级六个班级近300 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认真整理,经人工计算得出调查结果。

二、数据与案例

1.数据分析

经过计算,29.65%的同学有自卑感,其中农村家庭占13.21%,城市家庭占16.44%。而不管学生的家庭在农村还是城市,在有自卑感的学生中,11.91%的同学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13.10%的同学生长在单亲家庭。

2.案例分析

案例一:“难过的是,小时候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爱、一点好就以为是全世界。我一直记得初中时,每天晚上把脸埋在枕头上偷偷哭泣的时候,我曾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不会再回这个家。我很羨慕能和爸爸妈妈分享小秘密的家庭关系,这件事在我身上想都不敢想。”这是班级里一个基本不和别人交流的学生,在一次与笔者的促膝长谈中说的一段话。这个学生每天安静得让人想不起她,安静的同时骨子里又有一股“倔强”,不听从教师的教诲,不和同学合作,不参与小组合作,万事皆与我无关,小组同学多次向笔者反映她的情况。在一节体育课上,笔者发现其他同学都在操场上欢快地奔跑,只有她一人坐在台阶上,笔者走近她,希望通过聊天打开她的心结。聊天开始,她很抵触。当笔者聊起童年农村生活的经历后,这个学生觉得心理的距离近了,有了倾诉的欲望。这位同学成长在一个父母不和睦的家庭中,父母总是无休止地吵架,有时候她的作业都是在父母争吵中完成的。许多需要父母共同协助完成的作业,她都无法完成,于是经常遭到教师批评,同学的嘲笑,慢慢地养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对外界有强烈的恐惧感,于是选择了逃避。这位同学希望逃避能让所有的烦恼都消失,然而现实是逃不掉的,父母依旧在不停地吵架,她也还是孤独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在这位同学的内心深处特别渴望父母能为她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她在这样的家庭中愉快地生活,快乐地学习。

案例二:“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离婚,我跟妈妈生活,因为我爸无数次喝完酒之后发酒疯,无缘无故骂我,扇我耳光。我没有做错事,只是因为他事业失败拿我撒气而已。我小时候性格很好,从来不会反抗,连一句嘴都不会顶,但长年累月的憋屈导致我崩溃了,以后谁都不能再欺负我,不然我打爆他的头!”这是笔者班级里的另外一名学生说的话。一次上课时,教师提醒他认真听课,这名同学不仅不听劝告,还和教师顶嘴,经常摆出一副谁都别管我的架势。在笔者课后的沟通中,这名同学逐渐放下了心理防卫,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环境。这名同学是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小时候是自卑的,被欺负的,唯唯诺诺。在初中,又一次被欺负后,这位同学把几年的隐忍都倾泻出来,把欺负他的人暴打一顿。虽然从此没人敢再欺负他,但他内心的自卑却没有清除,只是换了一个外壳来隐藏自己的内心。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性格、情商都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原生家庭是无法选择的。对于一些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同学,教师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从自己的壳里走出来,勇敢面对现在的世界。

案例三:班级里的一名学生性格很孤僻,做事很偏激,总是不能与别人好好沟通。经过多方调查,笔者得知在这名学生10 岁的时候,他的父母离婚了。在父母离婚的前半年时间里,他一直在焦虑、恐惧、愤怒、羞愧的情绪中。因为抚养权的问题,父母见面就吵,他很痛苦也无可奈何,选择与爸爸一起生活,妈妈会一直哭;选择与妈妈一起生活,爸爸会不停地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名同学都无心学习。源于这种家庭背景,这名同学性格有些孤僻,遇到烦心事,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想,很多时候容易偏激,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或具有攻击性。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扭曲学生性格,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1/0213/801.html

上一篇: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音乐治疗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