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状况及教育策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5 1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高水

一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而要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环节中,生命教育必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生命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2]。它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围绕生命教育这一研究课题做了大量研究。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已经开始进入对于生命教育的正式课程阶段,倡导渗透为主的生命教育方式。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对社会的缺失和需求,我国研究者冯建军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细分了不同取向:身心健康取向、生死取向、伦理取向、宗教取向和社会取向[3,4]。张加明在其高校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研究中建议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5]。然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固然教学内容系统,教学环节连贯,但高校学生目前学业内容繁杂,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业负担,而且缺少有经验、有能力的适合师资也是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是一个有着突出专业特色的独特群体,这个群体学生总数在学校占比较低,专业认同感较低,女生数量往往远超男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生,英语专业学生有着很强的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比较敏感。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徐凯文曾提出 “空心病”这一概念,又称“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6],在中尤为凸显,表现出生活枯燥,生活极度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干什么[7]。综上,多数学者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作了深入诠释,但鲜有关注到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这一独特群体,且对具体有效的教育策略还缺乏成熟研究。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重庆市主城区某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2014~2017级全体本科生,共计301人,含外国留学生2人。其中,男性学生56人,占比18.60%,女性学生245人,占比81.40%。学生年龄跨度为17岁至23岁,平均年龄为20.5岁。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为问卷量表及结构性访谈。问卷量表为台湾学者谢曼盈编制的生命态度量表[8],访谈提纲以林森浩复旦大学投毒案及药家鑫撞人后刺死伤者案件这两个案件为背景编制。为更有效检测出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关于如何解决人际矛盾和对于生命的认识,笔者对问卷量表中的部分条目表述进行了修改。在调查前,首先邀请部分学生进行了试测,并根据测试反馈对问卷进行进一步修订,完成了最终量表。所有量表条目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记为1~5分,所得总分越高,说明生命态度越正向。

(三)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包括问卷修订、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笔者与其他调研者分别进入不同班级同学的寝室,开始与寝室的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一些简单轻松的话题暖场后,进行对生命教育话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围绕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01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90 份,有11 位同学没有按问卷要求进行选择。笔者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定量分析。

三 结果与讨论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命态度比较

通过对29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得知,回收男性学生有效问卷为49份,女性学生有效问卷为241份。数据对比发现,男生和女生对生命的态度差异不大,女生生命态度整体优于男生。探究其原因,男生群体在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占比较低,每个班往往只有几名男生,人际交往障碍往往导致该群体网瘾沉溺、自我否定、理想真空,呈现出对生命态度消极的一面。

(二)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命态度比较

通过有效问卷回收整理,回收大一学生有效问卷76份,大二学生有效问卷86份,大三学生有效问卷71份,大四学生有效问卷57份。数据对比发现,大一与大二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差异不大,从三年级至四年级,分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经过数据分析及后续提纲式访谈发现:大一学生刚刚入校,对自身学业、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各类专业及创业竞赛活动呈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侧面也了解到大一新生存在环境适应的难题;大二学生已经平稳度过大学适应期,还未面临过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负面消极态度较弱;大三学生专业分流后,学业压力激增,面临考研、找工作及留学等不同就业方向的权衡和选择,对生命的负面消极态度较强;大四毕业班学生考研参考率超过50%,考研复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为该年级主要负面因素。此外,该年级情感压力和毕业论文撰写压力为次要负面消极因素。由此可见,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生命的主观态度。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1/0215/812.html

上一篇:高校英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下一篇:浅谈助理班主任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