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问题已成为学困要因
在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到来前,农村小学生能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很少。他们不知道城镇学生是什么生活、学习状态。除了一些特有的小农意识、狭隘思想之外,学生的心理还算是稳定和健康的。但随着经济发展,信息技术也在农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大多小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了解外面的世界。思想开始变得多元,视野逐渐开阔起来。自己生活与外面世界的巨大差异,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有些学生的心理偏向于积极,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知道知识改变命运,那么他就会产生积极发展自我的正面心理,努力学习,希望将来能实现自己的理解或改变家庭的现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心理发展趋向于负面,自卑、抵触等心理不能转化为发展动力,反而使其不思进取。这部分学生,是当下农村学困生的“主体”。
二、农村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自卑
自卑是农村学困生心理问题中占比最大的问题。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没信心,不管是对自己的智力,还是对自身学习环境、条件、教师、家长等都没信心,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很难帮助自己学习的发展。其成因主要就是接触和了解了较多的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如果自己的家长在外务工,这种心理会更突出一些。看着电视剧中、新闻中城镇人们的生活状态、水平,再比照自己的生活情况以及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如果不加以引导,小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分析判断的。因而,就出现了价值观、发展观上的错误理解。在这种认知之下,不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对待学习应付差事,教师、家长让“我”学,我就做个样子,却不自觉、主动。
(二)厌学
目前大多农村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主要是靠外出打工或做点小生意。而这些小学生的父辈,大多文化水平并不高。小学生看到眼里,就产生了这样的认知,“学习文化对改善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作用并不大。我的亲戚、父母没有文化,但他们也能挣到钱。而自己的教师等‘文化人’,反而似乎是没有打工、经商挣得多。”而其父母、亲戚也是有着这种相同的认知,因此在日常接触中,父母也会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这样一来,学习观、价值观就出现了短视、扭曲。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出去打工挣钱,是因为自己年龄,而不是能力。因而,在学校,他们本着一种混日子的态度等着长大,一直等到可以务工的年龄。而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拘管”措施。
(三)逆反
逆反心理本来是到小学高年级、初中才会出现的。但在农村小学,逆反心理有时与青春期无关。与前面的自卑、厌学成因相似,或基于自卑和厌学,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非常消极的。只要是家长、教师给他们讲学习的意义,那么,他们就认为是在骗自己。反而样一来,教师不“引导”还好,一旦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就产生抵触情绪。在心理行为上,就表现为逆反——让“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管理,教学辅导无法开展,自然学习也就无法进步。
三、解决学生学困的对策建议
(一)抓亮点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困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落后于其他同学。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一无是处。从多元智能理论上说,每个人都有其智力、能力发展的独特优势。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的“学困”很少是全面、综合的,往往在学习上是几个学科较弱,而另一些学科可能并不太落后,甚至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学困生的文化课都不好,但大多在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上有些特长。即便是这些优点都没有(几乎不太可能),学生也可能在思想上、行为上有其独特的亮点(比如集体观念、意志品质、劳动能力等)。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判断是以偏概全的,特别是班主任,只要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不喜欢这个学生,就认为他没有优点。这种判断标准,会给学困生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学困生的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差、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因而,教师如果诚心帮助这些学生摆脱困境,就必须去主动观察、分析他们,积极从他们身上发现亮点。哪怕只是一次偶然的“闪光”,教师也应敏锐地捕捉到,并进行有意的放大。比如,某位学困生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教师就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反复地表扬。使其获得自信、愉悦、成就感——这些正面的心理一旦产生,对于这些学困生来说,很容易将这种正面心理迁移到学习上。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qikandaodu/2021/0708/1360.html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投稿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辑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版面费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