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2日讯3月1日,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
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覆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12个省市,调查总样本量逾6万份。总报告抽取其中5098个核心样本,并与2008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2020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东部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户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对民众对心理健康的感知与预期的分析结果显示,最近一年来,更多的人感到他人和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 对于未来5年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期也更加积极。 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相比十多年前有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需求进一步增加。但对于以心理咨询和心理培训为代表 的心理健康服务,调查发现,便利性仍有不足,满意度仍不高。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和规范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资源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低收入/低学历 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
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为14.24%,其中,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意识的达标率分别为20.4%、65.6%和92.3%。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有30%以上的青少年会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当家人或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时,有50%以上的青少年会建议寻求专业帮助。具体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女孩的知识得分高于男孩;城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农村地区的青少年。高年级青少年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比低年级更消极,父母关系和睦、家庭经济宽裕的青少年更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发现,有27.7%的医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在不同岗位上的医务工作者存在较高抑郁风险的比例为5.1%到12.8%不等。其中,医生是风险比例最高的群体,其次是护士群体,其抑郁高风险比例为9.0%。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医务工作者的抑郁水平高于女性医务工作者;在各年龄段中,以30~45岁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水平最高。医务工作者的焦虑水平同样为医生为最高、护士次之,但各类岗位之间的差异小于抑郁水平上的差异。报告建议加强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注重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保护,减少职业伤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xxxljkjy.cn/zonghexinwen/2021/0303/846.html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投稿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辑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版面费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